不同身分的創作者,如何定義適合自己的理想觀眾?

內在探索自我實踐

8/29/2021

當你了解自己是誰,便能吸引正確的事物。
You attract the right things when you have a sense of who you are. -Amy Poehler

很久之前,曾寫過一篇關於「如何定義理想觀眾」的文章。內容大致在說,製作理想顧客檔案,精準描述其特質、痛點與熱情,便能對症下藥、抓住讀者的心。

現在回頭去看,彷彿能在字句之間,清晰地看見當時堅信不移的信念系統:「想建立個人事業、做熱愛的事情賺錢,服務觀眾是第一優先;了解他人的需求、成為解決問題的人,才能收穫成功。」

彼時的我還不知道,「以觀眾為優先」的信念並不總是適切,所謂的「理想觀眾」也不全然只有一種樣子。在那看似被既定好的框架裡,你還能延伸出另一種方式。

而今天想和你分享的,就是我如何重新看待與定義「理想觀眾」這件事。

我對「理想觀眾」的重新定義

最初意識到「理想觀眾原來可以改變」,是在轉換身分之後。當時的我還處在新舊價值觀的汰換更迭裡頭,反覆思考:「我該怎麼做,才能在自己的喜好與觀眾的需求之間,有所取捨或平衡?」

有過之前丟失自我的經驗,這次我想先以自己為優先,寫自己想寫,做自己想做,多一些率性自由,少一點束縛桎梏,也相信只有先把自己照顧好,才有更多的豐盛滋養別人。

但與此同時,仍會不小心掉進另一種掙扎裡,亂了自己陣腳:「這樣是不是太任性了?」、「經營事業不是應該滿足他人的需求嗎?」、「我是不是偶爾也該寫一些觀眾會想看的內容?」⋯⋯就在思緒如亂七八糟的毛線球,糾纏成一團的時候,我在《人生給的答案》這本書裡,找到了理清問題的線頭。

長期經營部落格「Wait But Why」的高人氣網路作家 Tim Urban,在書裡這麼說:

我是作家,而我時常發現一些寫給年輕作家(特別是想在網路上成名的人)的建議都強調如何抓住讀者的心。如果你把潛在的讀者都想成是釘子,那這個建議就是要我們把自己形塑成剛好可以與釘子相契合的洞,把自己變成可以快速吸引大量讀者的樣子,或用其他方式讓自己的寫作職涯起飛。

我的個人建議則是完全相反。你應該尋找身為一個作家最有趣、最令人興奮,最真實自然的自己,並朝這個方向開始努力。現在有無數的人在網路上,每個人只要輕點口袋裡的手機就能看到我們的作品,所以只要在一千個人之中,有一個人是剛好與我們相合的釘子,就等於百萬使用者中,有千分之一熱愛我們的作品。

剛開始寫作時,我想像讀者是一群複製的我,一切就簡單多了,因為我知道我感興趣的主題、喜歡的風格、以及笑點所在。我不管普遍認為網路文章都應該篇幅短、更新快、持續貼文等看法,因為我知道「我」根本不在乎這些,我會想看特定主題的文章。這個做法也真的有效。四年之後,那些剛好喜歡我風格的讀者們找到了我。

把重心放在自己內在的作家想寫什麼,而不是揣測讀者想讀什麼,最後一定能夠創作出最棒、最原創的作品,而那千中選一、喜愛你作品的人也會找到你。

看到這篇內容的瞬間,層層困住我的疑惑和糾結就地鬆綁。

原來,會覺得必須得在觀眾和自我之間做出取捨,是因為最初定義的「理想觀眾」,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我——只有當兩人前行的方向不再相同、甚至相反的時候,你才會面臨「要跟著對方走」還是「遵從自己所愛」的抉擇。

但如果,你的觀眾是一群和你相似的人,這樣的兩難便不復存在了。既然說是「理想觀眾」,它就不會永遠都是同一種樣子,而是會隨著你的身分轉換、思想成長而改變,就像在不同的人生階段,你欣賞的理想對象條件會有所異動,你嚮往的感情模式也不會總是轟轟烈烈。

只要你想,你隨時都可以重新修正與定義自己的理想觀眾,以及它和你之間的關係。

不同創作身分的理想觀眾

上一篇文章裡提到:身為創作者,我們都介於「專家」與「藝術家」之間。而「理想觀眾」的角色與你之間的關係,也是相對的。

A. 專家 & 學生

作為一名「熱衷於教導特定知識」的專家,看待理想觀眾的方式更像是老師與學生。

在這樣的關係裡,你的理想觀眾傾向於一群「想和你學習的人」,你有他們嚮往並渴望學習的專業知識,你能看見他們的盲點、梳理他們的困惑。也正因為專家的熱情在於解決問題,「滿足他人需求」的方法相對適用。

B. 藝術家 & 朋友

但對於「熱衷探索與表達自我」的藝術家來說,將注意力聚焦於他人的方法不僅不管用,還可能成為個人風格形塑最大的阻礙,因為當你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,就少了更多發現自我特色的可能。

對藝術家來說,理想的觀眾更像是一群知心好友(或如 Tim Urban 說的,是一群「複製的我」),他們和你有相同的品味、喜歡類似的東西、關心同樣的議題,你不見得需要「教會」他們什麼,可是當你勇於分享自己的想法與經驗,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被療癒、被陪伴,以及被理解。

你想創造的「價值」,不再只有一種形式——不再只能是知識與教學,還能是分享、傾聽、陪伴、鼓勵與共同成長。

定義適合你的理想觀眾

那麼,該如何定義適合自己的理想觀眾呢?就從你選擇的身分開始,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:

  • 你覺得自己更傾向於專家,還是藝術家的身分?

  • 你希望理想觀眾和自己的關係,是比較像學生,還是朋友?

  • 如果是學生,你比較喜歡教哪一類人?你希望自己能為他們解決什麼問題?

  • 如果是朋友,你更想和什麼樣的人來往?和哪些人相處,你會感到最自在?

在定義理想觀眾的過程中,你不見得需要界定它是什麼樣的性別、年齡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,但你需要知道它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、它和你有哪些共通點。

就像你平常會想與之相處的人,不見得和你年紀相仿、來自同樣家鄉,也不見得和你在個性上十分相像,但你們可能同樣喜歡看某一類型的電影、聽同一調性的歌,同樣喜歡深度思考、琢磨不同觀點⋯⋯。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,你覺得,你和你的理想觀眾之間,有哪些共通點呢?

▎後記:成為一塊磁鐵,而不是一支箭

文章開頭曾提到:「以觀眾為優先的信念並不總是適切」,大概是我經營自媒體以來最深刻的理解,後來甚至衍伸為自己的一套付出哲學——

一個人能為自己與他人創造的最大價值,不見得是你會的東西,而是你願意給予的部分。付出自己心無所求的給予,是心甘情願;付出要有所獲才願意給的,是討好和委屈求全。

太過聚焦於以「成功」為追求的服務和付出,就容易變成另一種討要和索求:「我給你我會的技能、知識和擁有的專業,你能不能給我你的偏愛和關注?」於是,從服務他人開始,也在服務過程中丟失自己。

對現在的我來說,無論創作的身分是專家還是藝術家,無論理想觀眾的角色是學生還是朋友,最理想建立觀眾群的方法,是成為一塊磁鐵,而不是一支箭——你不再將自己的能量溢散出去、投擲在無數路過的人身上,期盼他們像被丘比特射中一般,愛上你的作品。而是選擇成為一塊磁鐵,擁有穩固自身的力量,也因對適合自己的事物足夠了解,所以心懷理想但不渴求,期待裡沒有匱乏,深信所有美好都會如約而至,只是需要一點時間。

因此,願我們都能夠成為磁鐵,而不是箭——能夠吸引契合的理想觀眾,也有耐心陪伴自己慢慢成長;相信自己本自俱足,無論有沒有人結伴同行,都有能力抵達所有想去的遠方 🙂

You may also like...
grren oliver tree

每月一封溫暖來信,陪你走過生活起落與創作之旅
你會收到我的:每月回顧、創作花絮、推薦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