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回正職,如何改變我看待自己的個人品牌?

內在探索自我實踐

11/3/2023

自九月回歸正職到現在,我的生活在各個層面皆有不小的轉變。

有些是實質上的,比如時間的配比、生活的作息、收入的穩定性;有些則是感受上的,像是與他人的互動關係、從感性到理性、以及從思考到執行的距離。

而其中最大的變化,莫過於我開始能用另一種角度和眼光,看待自己原先經營個人品牌的方式,與長期未能覺察的自我限制。

因此今天,想和你聊聊 3 個我在重回正職後,心態上的學習與轉變 🙂

#1 談「錢」是可以的

在過往經營個人品牌、或是從事自由工作的經驗裡,我常有覺察,自己對於「錢」存在著某些限制性信念。比方說:

  • 在談論「如何賺錢」、「一次能賺多少錢」時會感覺不太自在,甚至認為談錢很世俗。

  • 會覺得自己就是拿數字沒輒、不適合管錢。

  • 會想像不到自己擁有很多財富是什麼樣的感覺,甚至對某個數目以上的金錢產生抗拒感(覺得自己沒辦法擁有這麼多錢,或擔心擁有這麼多錢之後馬上就會花掉)。

  • 對於「有錢」最直接的聯想,是炫富、高調、奢侈、小氣、市儈。

  • 會認為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,就算沒賺錢也沒關係。

上述這些信念讓我在從事自由工作時,常會不自覺地把價格報得太低(除了擔心自身價值,也擔心客戶覺得太貴),或寧願選擇收入不高的兼職負擔自己喜歡但還無法賺錢的創作,也不設法將喜歡的事物變成能夠支付生活開銷的正職(因為在我的認知裡,寧可選擇 100% 喜歡但還不能賺錢的工作,也不願屈就於薪水較高但自己只有 60% 喜歡的事物)。

而這樣的信念,在我從事必須與金錢接觸的工作之後,有了不少改變:我不再認為談「錢」是一件世俗、讓人不自在的事,也不再對大數目的金錢毫無概念。相反地,我開始認知到「金錢」在事業體裡,是務實、能夠維持企業運作、並換得更多資源的工具。

想要「賺錢」的念頭本身並不可恥,因為空有想法的事業沒辦法營運,就像靈魂也需要身體才能在物質世界生存,而身體(金錢)也需要靈魂(理念)支撐,才是一個有血有肉、有夢想願景又能落地實踐的人。

#2 珍惜自己的才能,是實踐理想的第一步

重回正職後,我有預料自己必須經歷一段「感覺不自由」的適應期,因為身為員工,你很難輕易根據個人喜好、心情,決定自己要做什麼、不做什麼,而這點和原先為自己工作有很大不同。

然而,正是因為這樣的不同,我對自己有了不一樣的認識。而其中最深切的體認莫過於: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,都沒有很珍視自己本就擁有的天賦與才能。

在經營個人品牌這一路上,我從視覺行銷過渡到網站設計、再到催眠療癒,有許多人告訴過我,他們看見我有哪些價值、以及我有什麼優勢。然而,這些他人欣賞的地方,都在過去被我以「並非百分之百喜歡」的理由給擱置。

我選擇不斷向外探索與尋求,試圖找到一個自己絕對喜歡的事物,卻始終沒有發現,我的個人喜好到後來,反倒成為一種自我限制。「因為不完全喜歡,所以我不要」的思維,讓我看不見自己其實本自俱足、擁有許多資源,能夠幫助我將「80% 喜歡」的事物,發展成更接近「 100% 喜歡」的可能。

我忘了自己還能夠創造,也忘記接近理想的志業,本來就是被創造出來的。直到,我必須為一份自己只有 50% 喜歡的工作賺錢,才知道原來擁有 80% 喜歡的事物,已經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,而學會珍視自己的才能、善用目前手邊既有的資源,是開展理想的第一步。

#3 你比你自己想的更有力量

在適應新工作的這段期間,我經歷不少混亂和挑戰。有些是實務上的,比如:需要接觸以往不擅長的工作內容、必須自行摸索並建立一套工作系統等等,但更多時候,那些挑戰反映的是心理上的、和內在有關的阻礙。

比方說:我意識到自己習慣將別人的欣賞轉化成負擔,覺得自己必須要做得更好,才能對得起那些好的評價;我也發現,自己容易過度承攬他人的情緒和責任,在其他人略帶情緒的溝通時會在一旁感到緊張,或急於想為他人分擔,卻沒有顧慮自身當下的情況。

過程中有好幾次,我都覺得自己沒辦法、做不到——我覺得自己的身體沒辦法負荷這份工作帶來的壓力、焦慮與其產生的失眠問題,同時也覺得必須應對上司太過直接且帶情緒的溝通方式有點心累。

當時的我不曾想,這些關卡自己其實是能夠跨越的。直到進入十一月,我發現自己的身體正逐步適應這樣的工作步調,心理在許多方面也都能調適得很好,不再那麼容易被外在事件影響情緒時,才知道原來,自己已經走過不小一段,來到了以往不曾想過會體驗並有所突破的地方。

那瞬間有點感動:「原來,自己比自己所能想的,還要有力量。

站在當下這個點,回望過去自由工作的那段期間,我開始能夠看清楚,那時候的我在許多時候,都盡量讓自己小小的:「我不需要賺很多錢,只要夠用就好」、「我不想積極曝光、追求高粉絲數,只要有幾個忠實觀眾就好」、「我不想要把願景做的太大,大到需要與他人合作、需要成立團隊,我只要能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。」

當時的我以為,這樣的「小」反映的是知足、是有所堅持、是珍惜當下擁有而不隨波逐流。直到,我從那樣的身份、觀點跳脫,重新審視後才發現,那樣的「小」所隱含的,其實是恐懼

  • 「我不需要賺很多錢,夠用就好」:因為我不相信自己的價值能夠賺很多錢,也不相信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賺很多錢,所以我只要求少少的就好,少少的輕易就能達到。

  • 「我不想太過張揚、積極行銷曝光」:因為我害怕佔據這個世界太多分量,我擔心太過高調會著惹人眼,所以我要讓自己小小的,不引人注目就不會受傷。

  • 「我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」: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,意味著我只需要忠於自己,關注自己的喜好、感受、渴望,毋需承接他人的期待欣賞;沒有欣賞讚美,就沒有必須滿足他人需求的壓力,也就不會在過程中不小心失去自己。

我的恐懼隱藏在這些小小的「足夠」底下,讓我看不見自己其實有力量,能創造更大、更廣闊的願景。直到我在這份工作跨過一層又一層的坎,才發現自己其實還能擁有更多、成就更多、拓展更大的格局。

總結:You are where you're meant to be.

從九月一路走來,我曾不只一次懷疑過,自己是不是做錯決定,才會進入一份完全不熟悉又沒人帶領的職務,同時被迫面對許多內在課題。

但現在,我慢慢能夠理解,這些經驗都有其必須。

對於較傾向於用感性、理想、抽象概念思考事情的我來說,這份工作帶給我最大的幫助,就是讓我不得不以另一種幾乎相反的方式,重新檢驗、拓展、平衡自己的經營模式。

它迫使我跳脫以往的舒適圈與自我限制的觀點,幫助我更關注於當下的務實面,而非未來抽象的理想;它讓我更聚焦於具體的、實際的行動,而非停留在虛幻的概念與思考;與此同時,它也幫助我更加擴張,知道不必自己獨自承擔或學會所有,而是能藉由合作與連結,成就更大的願景,也創造更多價值。

如同重訓需要適當的負重,才能使肌肉增長,這段經歷同樣是我生命旅途需要走過的地方,即便過程並不容易,但透過逐步適應與突破,我們得以見證,自己永遠比自己所想得還要有力量 🙂

You may also like...
grren oliver tree

每月一封溫暖來信,陪你走過生活起落與創作之旅
你會收到我的:每月回顧、創作花絮、推薦資源